七彩云南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2011年,海安县申请的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因为苍山是南北走向,所以造就了白族民居最为独特的背西面东的朝向,背倚苍山,面朝洱海,粉墙黛瓦,户户花开,我觉得这才是大理骨子里的风情。
这还不够,更让人叫绝的是民居的建筑装饰。先说照壁,照壁给我印象最深是题字,这些题字大多是四字题词:“苍洱毓秀”、“山高水长”、“风花雪月”、“紫气东来”、“彩云南现”等等,一打听,原来这些风雅的题字也有讲究:“风花雪月”、“玉洱银苍”,体现了白族人对家乡秀美山川的热爱;照壁朝东就写“紫气东来”,照壁朝南就写“彩云南现”,照壁朝西就写“关西世第”,照壁朝北就写“北厥恩光”;仕宦人家多题书“科甲联芳”。 “世人书香”等;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杨姓题书‘情由 传家”,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李姓题书“青莲遗风”,王姓 题书“三槐及第”,何姓题书“水部家声”,董姓题书“南诏宰辅”。
如果你觉得照壁只是纯粹的装饰那就错了,照壁最实用的功能是对光线的反射。因为白族民居是背西朝东,而且东西不开窗户,所以中午过后,东向的房间光线便不足,位于客厅正对面的照壁的大面积白墙,便可以折射午后的阳光。
除了照壁,民居的雕刻和布局也很讲究,门楼、照壁是雕刻最为集中的地方,龙、凤、貔貅、蝙蝠等祥兽最为常见,还有便是梅兰竹菊等传统植物。建筑布局,最常见的说法便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大理白族董姓照壁上题书“南诏宰辅”,说的是大理白族董姓始祖董成曾经为南诏国清平官的事。清平官,南诏国官名,相当于同时期唐朝的宰相。据有关资料表明,董成原籍金陵,唐末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清平官具体官名有“坦绰”、“布燮”、“久赞”几种),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记董氏始祖。董成是南诏蒙世隆时期的清平官(公元859年,世隆即位称帝,以大礼为国名。大礼即大理,意为礼仪之邦。大理之名,正式自此而始。),是一位十分忠诚于南诏蒙世隆的清平官,官居要职,声势显赫。董成曾代表南诏国出使到成都,因与节度使李福抗礼,被囚禁。刘漳代李福为西川节度,上任成都后,即释放董成一行,奏请遣还南诏。唐懿宗诏令董成等至京师,给以接见,赐与甚厚,慰劳之。
董成曾作《思乡》诗一直流传至今,这首诗的唐诗风格突出,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其诗内容为: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悲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从以上可以看出,董氏门宗南诏时期有官臣至宰相,因此以“南诏宰辅”光耀门第,以示后人。
观赏了白族民居,接着就是看演出、品“三道茶了”!第一道上的是“苦茶”,第二道上的是“甜茶”,第三道上的是“回味茶”,“三道茶”象征着人生,从年轻到暮年先苦后甜的三个阶段,很有意义。我想自己的一生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前半生什么苦都吃过,什么委屈都受过,年过花甲才能真正意义地享受生活,才能无忧无虑地出来旅游。
评论